教育如何推進法律實施?
——台灣校園霸凌防治經驗分享與討論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是台灣第一個由專業教育工作者組成的性平團體,曾協助「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並參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推動。 自2012年以來,協會研發了多種性別平等教育素材,與公部門、學校、企業和民間組織合作,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反對校園性霸淩。 本次講座邀請了台灣性平教育協會企劃部主任蔡易儒與內地的性別平等專家馮媛一同對話,就中國內地和台灣近年來校園性別平等領域的立法推進、教育實踐進行交流和討論。 講者 蔡易儒,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企劃部主任 馮媛,內地的性別平等專家
台灣校園霸凌防治經驗
講者:蔡易儒
大家好,我是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企劃部主任蔡易儒,今天與大家分享及討論的内容是「台灣校園霸凌防治經驗」。我會先帶領大家回顧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發展歷程,再介紹我們協會在防治教育工作的一些經驗,希望令大家有所啓發。
一、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一)簡介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TGEEA) 由一群關心性別平等議題、充滿熱忱的基層老師及教育工作者發起。2002 年成立後,接手葉永鋕事件的後續協助事宜,並參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推動。至今持續在台灣的政府部門、在地社區東奔西走,將性別平等的種子向下札根。
(二)成立宗旨
1. 消除性別歧視,建立多元平等社會
2. 推動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
3. 發展本土性別教育的研究與教學
4. 建立性別平等教育者間情感與資訊支援網絡
(三)工作内容
1. 倡議發聲:在中央、地方進行政策立法監督、時事評論及行動發聲
2. 教育推廣:承接演講邀約,舉辦性別平等進修活動、培訓研習
3. 資源提供:校園性別平等事件處理建議及《性平法》相關諮詢
4. 研發出版:發展教材教法,設計桌上遊戲、互動式媒材等各式教具
5. 支持培力:性別友善教師連結、教學經驗分享、會員夥伴交流
6. 國際交流:參與國內外性別平等交流活動、國際公約落實監督
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推動歷程
(一)「婦女新知」檢視中小學教科書呈現的兩性觀
1988年,民間團體婦女新知基金會檢視中小學教科書,包括國小的國語、生活與倫理、社會科;國中的國文、公民與道德、歷史科;高中的國文科教科書。
研究發現,課文中男性角色從帝王到販夫走卒,幾乎涵蓋各層面,但女性則只限於少數;以男性爲主角出現篇幅占九成,女性僅一成。有些女性人物是以別人的母親或是神話人物;女性是家務的擔負者,操持家務者恆爲女性,缺乏對女性經驗與看法的描述;插畫中男女出現的比例極爲懸殊,即使男女同時出現的插畫,也多有男主女副或呈現一種對女性不利的偏頗意涵;男女角色分工的刻板印象相當明顯。
同年,婦女新知出版了《兩性平等教育手冊》。此即性別平等教育之先聲。
1996年,隨著社會開放及政治民主化,教育改革運動興起,婦女新知基金會向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了五項要求:改進教科書,培育師資,設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增加婦女參與決策,設立婦女研究學程。其中前四項即為後來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具體內容。
(二)彭婉如事件
1996年11月30日,時任民進黨婦女部主任的彭婉如女士,南下高雄為隔天即將進行表決的民進黨「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徹夜奔走,不料卻在深夜搭計程車前往住宿旅館途中遇害,至今仍找不到兇手。
彭婉如命案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震撼,婦女的人身安全也成為社會大眾最關注的焦點。在社會的壓力下,立法院於1996年12月31日三讀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
1997年1月22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公佈實施,其中規定中小學必須有「兩性平等教育」。此即性別平等教育之法源。
1997年3月,教育部也成立了「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今「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並且規定中小學每學年至少應實施四小時以上性侵害防治課程。
(三)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擬
2000年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託陳惠馨、沈美真、蘇芊玲、謝小芩四位學者負責研擬「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2001年完成。
這份草案即包括學習環境與資源;課程、教材與教學法;師資之培育與聘任(包括職前與在職教育);性侵害與性騷擾之防治等項目。
(四)葉永鋕事件
葉永鋕事件是台灣一起關於多元性別議題的校園事件。
屏東縣高樹鄉高樹村高樹國中三年級學生葉永鋕,因與眾不同的性別氣質而遭到部分同學霸凌,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2000年4月20日,葉永鋕在上課時,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重傷臥倒血泊中,送醫不治死亡。
此事件引發了台灣社會對於性別教育的討論,促使教育委員會在原草案加入了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認同的内容,並在2002年將「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
(五)《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
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於2003年5月完成,2004年3月31日行政院會議通過,進入立法階段。
在此期間,「性別平等教育法民間推動聯盟」成立,成員包括: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女性學學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04年6月23日,《性別平等教育法》生效賓施。
(六)《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
2005年,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0條法條,台灣教育部頒佈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要求各級學校按照準則去制定相應的防治規定,並把防治規定公告周知。
(七)《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法,納入性霸淩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法》歷經了幾次修法。在2011年6月的修法中,增加了「性霸凌」的内容,並進一步強化了校園事件的類型和處罰效果,加重處罰處理相關事件違法失職的學校和教育人員。
(八)《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員培訓及調查專業人才庫建置要點》
2013年,《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員培訓及調查專業人才庫建置要點》公佈實施。
在處理性暴力的事件時,需要由具備法律職能與性別意識的專業人員介入。爲此,教育部或各縣市的教育局,通過設置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由委員會規劃調查職能的培訓課程,提高老師在處理校園性別暴力事件的專業職能。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上夠一定的課時,完成高階的培訓,取得結業證書,再經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通過,才會納入人才庫的建制。之後,學校一旦發生性霸淩等事件,這些老師就可以作爲專業人才,協助學校進行調查和處理。
(九)性霸凌,零容忍
2020年《教師法》修法,教師涉性侵與情節重大性騷擾一律解聘。
(十)現狀
1.網路性別暴力與兒少性剝削
近年來,網絡性別暴力也成爲了一個嚴重的校園性霸凌問題。
為落實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行政院研訂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定義為:「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即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之暴力或不成比例地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壓制和剝奪其他行動自由等。」
現在,數位/網路性別暴力之類型現已列入「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資訊網」(簡稱校安通報)。
2.參考數據
在2020年,有277起通報的校園性霸凌事件;但經過《性平法》的調查、處理機制并且屬實的案件是63件,比例約為20%。
不過,這是由於學校的教育人員被規範需在知悉疑似校園性霸凌事件時,立即在24小時內通報,但通報後,則必須要有受害人申請調查或有人檢舉,才會啟動調查程序,經過調查後才能得知是否為數實的案件。因此事件通報和經調查屬實的數據會有一定的落差。
三、反挫聲浪與行動
2011年起,針對同志教育、性教育等性平教育議題與內容反對聲音四起,至今不歇。
2018年,課綱進行修訂,性平從重大議題變附錄二19議題之一。
2018年11月,通過公投案在國中小不得實施同志教育。
2019年4月,教育部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把「同志教育」修改成「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
四、防治教育工作的執行經驗
爲了推動校園的性別平等教育,我們(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研發了很多防治教育的教學道具,以便老師、學生更好地瞭解性平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們在防治教育工作的執行經驗:
(一)出版《擁抱玫瑰少年》
2006年,我們出版了以葉永鋕事件為題材而創作的書——《擁抱玫瑰少年》。
葉永鋕事件引起了大衆對性別教育的討論,但當下司法對此卻沒有非常重視。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出版這本書,以此呈現這個事件的性別意涵和教育實踐。此外,我們也在書中收錄了一些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性別特質反思的教學經驗。
(二)霸淩防治桌遊教具
在《擁抱玫瑰少年》這本書出版了10年之後,我們又推出了一款名爲「魔法學園」的霸淩防治桌遊教具。
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這款新穎的桌游,不僅可以給教育工作者進行防治教育的培訓,還能協助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更多可用的素材,從而引導學生開始反思性霸凌的危害性。此外,我們還會進到各個社區學校做防止教育的推廣活動。
另一方面,這款桌游强調的理念是「沒有人可以單獨解決霸淩事件,而要用合作的機制,各自發揮不同的能力」。這就意味著,家長也必須瞭解、思考與校園霸凌的相關内容,并且也要有能力協助孩子離開困境。
事實上,台灣的一些兒童權益組織曾做過中小學的校園霸凌事件的研究。他們發現,接近一半的校園霸凌受害者選擇不告訴家長——因為孩子覺得家長不了解或者家長沒有能力去協助自己來面對與處理。
爲此,我們在桌游教育推廣培力中納入家長、老師等人共同參與,并且應該想方設法去覺察處理校園霸淩事件。畢竟,校園霸凌不是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事情;若旁觀的大多數能夠察覺到霸凌事件,並對受害者伸出了援手,也可以協助防治此類事件的發生。
(三)情感教育12堂課
2021年,我們推出了新的教材——情感教育12堂課。以下是我們在「多元性別氣質」和「跟蹤騷擾防制法」這兩節課上的内容簡介:
1.多元性別氣質
我們首先通過蔡依林演唱會上播放的葉永鋕紀錄片,讓學生瞭解當時發生了什麽事情,再來思考如何改善校園霸凌的狀況。看完紀錄片后,學生們可以反思自己的認定與別人的觀察即使不同,也不應隨意對別人的性別特質下標籤甚至取笑。
接著,我們會引導學生去觀察不同個體的多元性別特質,從而瞭解自己和他人的特質,再學會尊重不同人的性別表達。通過不同的情境與任務,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明白性別特質豐富多變,且可隨情境改變的。
2.《跟蹤騷擾防制法》(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婦女遭受的人身安全三大威脅,除了性侵害、家庭暴力,還包括跟蹤騷擾(stalking)。
2021年4月22號,台灣行政院終於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將騷擾行為定義為「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對特定人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
爲了讓同學們瞭解「跟蹤騷擾也是性別暴力的一種方式」,我們也把法律條文的內容滲透在課程中,助同學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兩個人之間的情感互動,是美好的追求行動,還是令人困擾、甚至害怕的跟蹤騷擾呢?
事實上,兩者之間有一個明確的界線――意願及尊重原則。過去,社會總強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或是「死纏爛打」的招數,但在《跟騷法》通過施行後,若違反意願、變成不受歡迎的行為,就很有可能會觸法!
(四)未來
未來,我們會舉辦更多給教師增能的培育活動,讓老師學會通過利用這些教材或者道具,從而更好地在校園内支持學生。
參考鏈接:
決策和立法徵求公眾意見時努力發出性別平等的聲音
講者:馮媛
大家好,我是馮媛,今天與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決策和立法徵求公眾意見時努力發出性別平等的聲音」。
當下中國,性別平等教育還不是明確具體的政策及法律要求。雖然各地在零零散散地開展與性教育有關的工作,但全國的政策仍未規定可操作的性平教育。因此,在有限的政策倡導空間中,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在2021年參與的實踐。
一、機構簡介
為平於2014年10月11日注冊,是一家婦女民間機構。我們的願景是促成一個所有性別、尤其是婦女和女童都享有平等、免於暴力的社會。
我們的使命是:倡導完善和實施相關法律政策,協助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性別平等和反暴力的能力建設,通過服務和支持促進婦女和女童賦權,尤其是增強受暴力影響的婦女和女童的能力。
我們的工作手法是:研究(為刑法修正案、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家庭教育法、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貢獻意見和建議等)、培訓(媒體培訓、社工培訓等)和倡導(典型個案跟進倡導)。
(注:雅芳-婦女支持熱線是為平提供婦女支持的其中一項服務,是中國這類服務中唯一全年無休的熱線,在2021年已經幫助約200多名婦女。)
二、背景:校園暴力防止中的性別盲視
校園暴力,無論是發生在同性或異性之間,無論發生在學生還是師生之間,其實和性別陳規定型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屬於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但是政策中一直存在性別盲視。
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指導手冊》,其中只字不提性別平等和性教育,只有一處提到「性別」(「部分欺淩行為伴有性別上的侵害」),但沒有相應的下文,而且好像這種侵害不需要指導手冊提出應對和救濟的指導。
三、實踐
(一)為《家庭教育法》(草案)提出6條意見和建議
2021年2月,我們征集到780余公眾的簽名,為《家庭教育法》(草案)提出6條意見和建議。其中包括:
【修改建議】:增加下面的條文為第二款:
第四十五條 中小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未成年人所在的村民委會、居民委員會,或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單位,發現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侵害或疑似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應當報告公安機關。
理由:呼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四部委《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幹問題的意見》,以及《反家庭暴力法》等相關條文規定,體現立法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人文關懷。
(二)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準備提案、意見和建議
2021年3月,我們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準備提案、意見和建議:「關於加強性別平等教育、有效預防性侵害學生的建議 」。具體包括:
1.組織在性別暴力和婦女教育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系統檢視有關的指導性意見和手冊,並進行修訂增補,使其發揮性侵害防治的作用。
2.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建立預防和處理性侵方面的機制。這個機制要具有預防、處置和服務的功能。
3.改善教材中的性別陳規定型。性別陳規定型是性別歧視和性別暴力的溫床。盡管目前義務教育階段有關教材中關於婦女權利的內容有所增強,教材中仍然存在隱性的性別問題,如出現人數的數量、角色功能仍然男多女少、男主女從。
4.切實推進性別平等教育進中小學課堂的工作。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在廣東等省的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建議教育部對已有的工作成效開展調研,形成計劃,在全國中小學全面推開性別平等教育工作。
(三)對《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草案),提出了40多條意見和建議
2021年4月,我們對《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草案),提出了40多條意見和建議。如:
第八條(平等保護) :學校應當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得因學生及其家長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氣質外貌、學習能力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對其不利的區別對待或其他歧視。
第二十八條:增加(六)介紹、誘導或者要求學生參與、提供與校外人員,特別是成年人進行的交際活動。
第三十五條(專題預防教育)學校應根據學生年齡開展專題教育,讓學生了解有關身體和發育的知識,建立身體自主權和平等尊重的人際關系的理念和技能,以預防欺淩、性侵害、性騷擾和其他人際暴力,培養學生面臨此類侵害時自助和求助的意識和能力。專題教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階段設計內容和形式,利用有關課程、主題活動或其他形式開展,確保每學期專題教育不少於1學時。
此外,學校應當將預防和處理學生欺淩、性侵害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納入教職工常規培訓和學習中。
第三十七條(定期篩查)學校應當每學期針對全體學生開展專項調查,對學校是否存在欺淩和性侵害、性騷擾等情形及其程序進行評估。
第四十一條(生命教育) 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形成各學段有機銜接、循序遞進和全面系統的教育內容體系,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反家暴教育、預防欺淩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等專題教育,開展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四、成效(一定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2021年6月1日通過、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對性騷擾更加重視。有七處提到性騷擾,而原來草案只有3處。
2021年11月,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性侵害預防進中小學教材。新聞報導稱,教育部日前印發《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內容主要涉及5個領域30個核心要點,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有序鋪開。小學階段:樹立防拐等社會安全意識,識別校園欺淩、校園暴力並會求助,初中階段:提高預防性騷擾與性侵害的能力;高中階段:能夠有效預防和應對性騷擾與性侵害。儘管沒有具體課時的規定,但課程內容和目標已經很明確。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之 「婦女與教育」主要目標之3為「大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全面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男女平等意識明顯增強」。策略措施之3為: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性別平等教育。適時出台性別平等教育工作指導意見。推動因地制宜開發性別平等課程,加強專題師資培訓。促進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學校教學內容、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探索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性別平等教育模式。
這個敘述,也比之前的婦女發展綱要更加具體。
五、仍須努力:「兩綱」和SDG 4.7
(一)《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提法并未銜接
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中,已經提到了目標有「大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全面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男女平等意識明顯增強」。
但在《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主要目標中,卻沒有任何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的內容,只是(三)兒童與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有一句「中小學、幼兒園廣泛開展性別平等教育」,亦未寫明如何具體體現在各級教育。
此外,在《中國兒童發展綱要》中,所有涉及「兒童安全」的内容,都未提及「性平教育」的開展及推進。事實上,性平教育有助於避免暴力,特別是基於性別氣質、性傾向等校園霸凌。但綱要卻缺乏這一部分的内容,無疑是忽略了兒童的需要。
(二)「兩綱」和SDG 4.7并未銜接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已經規劃到了2030年,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也是以2030為實現目標的最終時間。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4.7:到2030年,確保所有學習者獲得促進可持續發展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包括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可持續生活方式、人權、性別平等,促進和平文化和非暴力、全球公民意識和文化多樣性的欣賞以及文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這項目標下的指標是:4.7.1(i)全球公民教育和(ii)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性別平等和人權,在所有各級被納入(a)國家教育政策;(b)課程;(c)教師教育以及(d)學生評估的程度;世界人權教育方案框架在全國實施的程度(根據聯大第59/113號決議)
然而,對於如何SDG的目標計劃,無論是《中國兒童發展綱要》還是《中國婦女發展綱要》,都沒有具體與之銜接的内容。
此外,中國自2016年來,也制定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計劃,也發佈了實施的進展報告,並參與了聯合國的志願國別評估。但是,在上述這些計劃和報告當中,也沒有具體提及性平教育和校園欺凌的銜接内容。
所以,在兒童安全這方面,從政策的頒佈到落地,都沒有把性平教育與校園欺凌挂鈎。
(三)性平教育缺乏實踐及追蹤
目前,性平教育缺乏實踐,只有廣東等個別省份開展了性別平等教育。而且,這些性平教育的實踐情況,也尚未得到進一步的追蹤與推進。
對此,國務院婦兒工委雖然一直在推進性平教育,但婦兒工委的實際權威在政府架構中相當薄弱,未能真正起到一個有力的牽頭作用。所以,如何讓婦兒工委起到實質上的牽頭作用,再由多部門的協調,從而建立起一個通報機制,促進政策出台及落實,仍是難題。
我認爲,在推動性別平等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各方努力。因此在這裏,我也再次呼籲大家,凡是有政策和法律征求意見時,凡是有新聞需要發聲時,我們都要抓住機會,傳達更多有用信息。
問答環節 Q and A
Q1:在林奕含去世後,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和學校等相關部門有沒有對此反思?甚至是做一些行動呢?
蔡易儒:林奕含的事件之後,我認爲感受最深的反而是家長或一些成人。
過去,我們常常覺得性教育是一個禁忌,認爲孩子太小還不需要跟他們去講。但自林奕含自殺後,很多家長開始意識到與孩子談性教育很重要,而且學校和教育部門也意識到做好性教育可以預防更多如林奕含這樣的悲劇發生。
因此,林奕含事件對台灣社會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讓性教育的推動也減少了一些阻礙。畢竟,唯有教好性教育,孩子才會明白自己面臨的狀況是什麽,又可以向誰求助。
Q2:現在,很多人依然會把性平教育污名化,比如覺得「教小孩性平教育會讓他們變同志」,那面對這種説法應該如何回應?又如何讓家長及社會大衆更能接受性平教育呢?
蔡易儒:早期,我們協會花了很多心力去協助學校和老師,告訴他們如何藉助教具去給學生講課。那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成人由於沒有接受過性別平等教育,確實會因爲不瞭解而產生很多恐懼。
爲此,我們也會進入社區做公衆倡導,又或者舉辦家長與小孩的親子老師,再通過桌游等教具,以游戲的方式帶入性別議題、校園霸凌議題,讓家長等成人可以在這個體驗游戲的過程中慢慢改觀。
也許很多家長此前都是刻板印象,覺得性平教育會教壞小孩,但當他們真正體驗之後,就會發現同志教育中其實包括了性侵害、性騷擾、性霸淩的防治課程內容,并且助孩子們之間建立良性的互動關係,因而對課程的反對聲會降低很多。
事實上,當家長發現完善性平教育會讓社會更友善,孩子可以在更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并和多數人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時,他們的戒心也會慢慢放下來,也會不由自主地改變一些固有的宗教信仰、價值觀、立場等。
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人確實很保守、很傳統,沒法接受多元性別及性向。但我們也會提倡把「不接受僅限於個人」,而不要强加於他人身上,這樣才可以建立一個更平等、和諧的社會氛圍。
Q3:目前,中國并沒有性別平等教育。那麽,如果出現性別霸凌事件,學校或者老師如何才能支持到學生呢?
馮媛:我認爲,推廣性平教育的空間還是有的。從教材來看,如北師大劉文利老師的團隊,此前就有開發性教育的讀本(曾因不實舉報而被迫下架),其中就有包含性別平等的内容。
目前,雖然性平教育沒有納入教學大綱的課程,但學校内部仍然會開一些專題講座或是課外活動,也可以借此去傳達一些有用信息。無論是家長、教育工作者、民間團體,都可以抓住這些機會,去分享性別平等的内容。
以家長會爲例,我覺得老師或是家長,都可以在家長會的過程中,可以對校園霸凌或性別暴力等事件進行半個小時的討論,從而啓發對方,提高彼此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從而讓小孩也成長在一個更友好的校園氛圍中。
又以教學爲例,我認爲所有科目的老師都可以在上課時,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入性別議題。比如在語文課上,老師可以在佈置作文任務時,先舉一些與性別相關的霸凌、騷擾案例,讓同學們可以慢慢反思個體的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規範。
當更多的平等觀點被提出,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積極旁觀者出現,那麽霸凌的氛圍就會慢慢被消解,直至消失。
Q4: 在中國大陸,老師可以邀請一些民間團體或者NGO工作者入校分享嗎?
馮媛:從整體而言,中國大陸的民間團體或者NGO工作者入校分享的機會是越發緊縮。但有時候在一些地方還是可能會有一些成功嘗試。比如,在一些地方,有老師可以邀請一些嘉賓,進而在課堂上分享一些内容。
我們也能瞭解到,有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婦聯中,會有一些熱衷倡導性別平等的人,他們會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開展一些合作,比如請民間團體給老師做性別平等的培訓,再由老師在校内給學生進行分享。
此外,大陸這幾年非常重視心理教育,所以從心理教育、心理輔導再引入性別議題,也是其中一個方向。事實上,在我看來,我們這些關注性別議題的人就像是推銷員,只要有機會,我們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去傳播這些理念。
Q5:此前,中國大陸出現了有關陽剛教育的提案,官媒也對多元性別表達給予負面評論。請問老師怎麽看待這件事呢?
馮媛:我認爲,這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達的觀點,事實上也反映了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有上述想法的人。所以,我覺得對此不用覺得太緊張,也無需擴大這些觀點的受衆面,更不要給他們當「擴音器」。
此外,我們最好避免用同樣偏激的話語去攻擊反對者,而是采用正面的論述,針對那些不先進也不符合現實的内容,去做詳細的分析和反駁。甚至,我們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去回應,從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及反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