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平權在線

研討會回放 | 確保公平和優質的融合教育

2022年11月12日及19日,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平等權項目舉辦了「確保公平和優質的融合教育」線上研討會,與會嘉賓從視障學生、視障代表組織、家長組織、一線教師的生命體驗、參與經驗和教學實踐出發,探討了國際法和國內法視角下的融合教育,以及從意識提升到制度改變的路徑,重申了身心障礙者及其代表組織平等參與的重要性。近240位聽眾在線聆聽和參與了本次研討會,並與發言嘉賓進行了交流和討論。

平權在線將講座的文字綜述奉上,以饗讀者。



開場致辭


研討會從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傅華伶教授的致辭開始。傅教授表示,教育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特別的意義,也是改變個體命運的一個機會;盡管近年的政策及社會服務都有進步,令不少身心障礙學生可以通過統一的升學考試進入理想的學府,但立法政策和教育環境仍存在局限。傅教授也強調,推動教育平權,敦促法律、政策及社會文化的改变有赖于社會各界的合作,既需要法律和政策作为主导,也需要身心障礙者的參與和社會服務的視野。


主題一 國際法與國內法視角下的融合教育 議程完整視頻


中國人民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周文晴,基於她本人的教育經歷,分享了視力障礙學生對教學材料的需求、困難及解決的方式。從小學到研究生階段,周文晴的老師為她提供了很多的幫助。然而,由於學校沒有專門負責無障礙教材的師資人員,再加上一些學術文獻的數據庫網頁(如知網)未提供無障礙支持,她在查找文獻及閲讀資料的效率非常低。對此,周文晴希望學校可以專門建立一個融合教育的辦公室,減輕視障學生的學習壓力。


隨後,上海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合夥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讀博士生蔡聰根據調研,梳理了五種為殘障社群所需的無障礙教材版本(盲文版、大字版、電子版、有聲版、人工版),並倡議出版社、學校、民間機構、個人都有責任推動無障礙教材落地。蔡聰也强調,除了提供無障礙教材之外,社會各界應反思無障礙的意義,理解視力障礙者的個體差異及其不同的資源獲取能力,從而改變現有的教育環境,讓殘障學生在被尊重、被支持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能力。


其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學無障礙法制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郭銳,介紹了以保障閲讀障礙者平等獲取文化和教育的權利為立法目的的《馬拉喀什條約》。郭銳表示,《馬拉喀什條約》秉承著CRPD一貫的宗旨,通過受益人、無障礙格式及授權實體三個制度,以便視障礙者及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在不侵犯版權的情況下獲取版權作品。最後,郭銳教授也對《馬拉喀什條約》在中國的實施,提出了包括調整現行的法律及法規、推動文化產業采納通用設計等建議。


之後,中國人民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溫慧,繼續從人權視角對《馬拉喀什條約》進行深入解讀,介紹了《馬拉喀什條約》與中國人權、版權法的銜接現狀,對實施《馬拉喀什條約》后帶來的經濟潛力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説明。溫慧指出,《馬拉喀什條約》在中國實施的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亟待釐清,例如,視力障礙、閱讀障礙群體的多元性及其需求的差異性未被充分考慮,無障礙格式版本定義不清晰;被授權實體的範圍不明(如,提供服務非營利組織尚無明確授權),且存在侵犯著作權的法律風險,等等。對此,溫惠提出多項建議,其中包括明確受益人範圍及其知覺或閱讀障礙評估標準,在立法中增設無障礙格式版的商業可獲得性條款,並制定合理定價規則,建立全國性的無障礙版本和資源中心,制定統一的視障者服務行業性管理辦法等。


最後,哈佛大學法學院中國殘障項目負責人崔鳳鳴分享了在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框架下對平等參與式融合教育的詮釋,並强調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崔博士通過對比個人模式和社會模式的教學形式,提出了保障平等教育權的八大要素(如個性化、適當的服務,制度保障等),詳細分析了教育過程中合理便利的內涵及焦點問題,并説明了在社會環境、公眾態度和法規都有障礙的前提下,為學生在上課、考試等方面提供合理便利的重要性。


主題二 視障代表組織推動教育平等的實踐 議程完整視頻


首先,金盲杖視障自主生活培訓品牌創始人楊青風做了「自主生活視角下的視障者高等教育支持」的主題分享。目前,楊青風及其團隊專注於從事視障者的獨立出行培訓、中途失明人士的重建訓練以及開設視障大學生預科班。這些工作的共同主題則是「自主生活」。楊青風認為,所謂自主生活,不僅是身心障礙者追求的一種生活目標,更是所有人都期待的生活狀態。在高等融合教育中,無障礙支持真正指向的不只是減少生活障礙,而是是保障自主生活的權利。


隨後,四川省盲協視障兒童家長委員會主任洪燕帶來了題為「視障兒童家長組織爭取大字版教材的經驗」的分享。作為低視力兒童的母親,她一直在爭取兒童融合教育、倡導對視障兒童的尊重和接納。從創立第一個低視力兒童家長社群,到後來與愛久媽媽、光芒計畫等的合作,如今,洪燕發起的線上社群「低視力聯盟」已經得到一千五百位多位視障兒童家長的支持。她曾組織其他家長共同去信中國盲文出版社,表達了對於大字版課本的需求,並得到了盲文出版社就和人教社的迅速回應。洪燕希望,通過自己和家長們的努力,敦促政策制定者和服務提供者為視障兒童提供更好的融合教育。


最後一位分享嘉賓是香港失明人協進會的執行委員謝潤亨,他的分享主題為「為香港視障人士和學校提供教育支援服務的經驗」。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面向學生、家長、學校、政府以及政策相關機構提供支援和培訓,以促進香港視障人士的融合教育。此外,應閱讀障礙人士的申請,協進會亦會提供「電子書轉移服務」,將普通的實體書轉化為適宜視障人士閱讀的電子書。《馬拉喀什條約》在香港實行後,協進會的此項服務也獲得了更大的便利。

在隨後的點評和總結環節,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成員吳達明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歷,分析了視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中出現的意識障礙、植入性的流程障礙和其他障礙,並強調了「身份意識」在促進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無障礙法制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郭銳表示,對身心障礙人士的支持不是一個單獨的工作,而是確保一個人獨立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身心障礙人士在社會生活中的障礙不僅包括知識的障礙、資源的障礙,更包括意識的障礙。教育界應該達成一種共識:只有提升社會意識,才能真正彌合身心障礙人士與正常人之間的資源和知識鴻溝。


主題三 從需求表達到平等參與 議程完整視頻


來自視障大學生和高中及高校教師就其真實的經歷進行了分享。

首先,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蔣政強分享了從被錄取之前到進入大學就讀的經歷。華東師大已經初步具備了成體系的視障學生支持服務,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華東師大的工作人員就積極詢問他的生活和學習需求;進入華東師大就讀之後,學校還為他安排了「學助」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後來,蔣政強又與校方溝通,將單人的「學助」擴展成為一個二到三人的團隊,以提升溝通、支持的效率。蔣政強也希望「學助」的模式能夠拓展到更多高校,更好地滿足視障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其次,青島市盲校高中語文教師的趙傑介紹了他和同事使用教具教學的嘗試和經驗。實物類、配套類、改制類和自製類教具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視障學生理解知識的困難。同時,青島市盲校還設立了資源中心,為視障學生提供電子學案、練習冊等材料。

隨後,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的余艷萍副教授則分享了高等教育中促進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公平的經驗。作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的六所高校之一,武漢理工大學先後成立了眾多研究中心和基地以支持融合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在「殘障社會工作」課程中,余艷萍引入了視障學生黃鶯就讀碩士、博士的經歷,並鼓勵學生對黃鶯進行訪談。她認為,在真正的融合教育過程中,身心障礙人士最需要的是公平參與的機會。

在最後的點評和總結環節,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張萬洪表示,就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的高等融合教育仍面臨較大挑戰,身心障礙者進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依然偏低。基於上述三位分享人的經驗,張萬洪教授總結了身心障礙者權利的實現需要經歷「 從福利到權利」、「從特殊到一般」、「從例外到常態」、「從服務到倡議」、「從意識到行動」以及「從單打獨鬥到聯合行動」的重要轉變。他也再次強調了「制度」「工具」和「倡導」在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哈佛大學法學院殘障發展項目中國項目主任崔鳳鳴進一步總結了融合教育過程中的三種障礙:態度障礙、制度障礙和環境障礙。她認為,只有建立學生的積極表達與學校支持體系的良性互動,高等融合教育才能真正惠及所有視障學生。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