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们与平权

訪談報告《我們的故事-家庭暴力》(2022年5月)


「我们与平权」授权


家庭暴力極其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由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組織 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2011年10月21日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24.7% 的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駡、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1。 據世衛組織及其夥伴公佈的新數據顯示,暴力侵害婦女行為仍然極其普遍,而且始於很小的 年紀。 全球三分一的女性(約7.36億人)在其一生中會遭受來自親密伴 侶的身體或性暴力或非伴侶的性暴力——這一數字在過去十年中基本保持未變2。 近幾年中國的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調查數據很難取得,或者甚至根本沒有; 未成年人遭受的以及非系中發生的家庭暴力的數據就更難找 到。 而在問卷收集、與家暴親歷者接觸和談之後,我發現針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和非婚關係裡面發生的暴力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加普遍與嚴重。


2020年1月開始,新冠疫情爆發,很快蔓延到全國。 當時關注性別暴力的朋友想必都聽到或讀到過,疫情期間家庭暴力頻發且程度升級,婦女在家庭中面臨更多的危險,並因為疫情防控政策等無法獲得有效干預和救助。 本冊《我們的故事》因而想要通過呈現大家的親身經歷來呈現家庭暴力不同表現形式,再加上對相關專業人士的訪談對法律、心理、民間支援援助等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本冊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就是希望其TA遭受家庭暴力的人也能夠知道這些都是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也希望施暴者知道這些行為是家庭暴力,是觸犯《反家暴法》的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 第二,就是讓受暴者知道遭受家庭暴力不是我們(訪談人也是家暴受害者)有問題,是施暴者有問題,是TA們不應該對我們實施暴力; 第三,是希望能夠記錄與呈現並不被重視的普通人的經歷、感受和聲音,向世界重申普通人的歷史也很重要; 最後一點,希望能夠提供受暴者的經歷和感受給專業人士,作為改善《反家暴法》的法條內容、司法解讀跟執行的一些根據。

2020年8月,我們與平權陸續開始訪談受暴者以及專業人士。 2021年11月,我們與平權在問卷星發佈了收集受訪人家庭暴力事實的問卷(問卷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直接填寫,不需要登錄、註冊或下載任何軟體)。 由於該問卷只是對答卷人的受訪意願和家庭暴力事實的初步篩選,內容比較簡單。 除去個人資訊及意願詢問,主要問題只有9個,包括:是否曾遭受家庭暴力、誰是施暴者、何種暴力形式、簡述家暴經歷、是否曾尋求機構説明、是否向親友尋求説明、簡述求助經歷、是否瞭解《反家暴法》、瞭解《反家暴法》哪些內容。

截至2022年2月28日,我們與平權一共收到了90份問卷,其中有16份無效問卷和 74份有效問卷。 在74份有效問卷中,有22份填寫了不願意接受志願者的採訪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有13份問卷留下了微信號碼,14份留下了郵位址, 其中有12份兩種聯繫方式都留下了。 其中有一份問卷講述了一個女同性戀伴侶間的家庭暴力案例,在聯繫方式那一欄,填寫者留言說她不希望受訪者聯繫,但是想讓別人知道“女性也會家暴女性”。

在52份表示自己有意願接受志願者採訪的問卷中,我們聯繫到了其中的18位,經對方同意后對16 位進行了訪談。 訪談時間由訪談者直接通過微信和郵件聯繫受訪人確定,並根據實際情況和受訪人意願採取線下見面、線上視頻或者電話訪談的形式。 訪談者在開始即告知受訪人訪談內容和目的,經受訪人同意後錄音。 訪談問題由問卷的基本問題展開,根據受訪者的回答繼續提問細節,協助還原當時的經歷和心理感受。 如果受訪人分享的經歷發生在疫情期間,訪談當中會同時詢問當地當時的疫情防控政策對該家庭暴力事件是否及有何種影響。

訪談及文稿的呈現程式如下:收集到問卷,初步判斷並評估各方面情況以後,我會聯繫受訪人詢問受訪意願。 在個人關係介紹的情況下,我也會單獨詢問受訪人意願。 在受訪人表示願意繼續接受採訪的情況下,與受訪人約好時間進行線下面對面、線上視頻訪談,在受訪人網路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電話訪談,並同時進行錄音。 訪談結束後,對錄音進行文字轉錄。 之後根據轉錄文字,以受訪者口吻和語言對其經歷進行文字還原,將成稿發送給受訪人核實確認細節,在受訪人確認好以後留存,在微信公眾號發送併收錄於此。

我們選取了其中16份訪談記錄,盡量運用受訪者使用的語言整理成以受訪者講述自己經歷的形式呈現的文稿,由受訪者核對確認文稿後授權發送在“我們與平權”公眾號並收錄在本冊中。 其中有一位訪談者/寫作者在訪談后,發現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寫作能力無法將訪談整理成有邏輯的故事,只好暫時擱置。 另外一位遭受典型的母親對女兒的蕩婦羞辱和肢體家暴經歷的受訪者在文章整理之後,經過5次聯繫並未回復發佈意願,由於時間關係無法收錄在本冊中,待受訪者授權後仍會發佈在“我們與平權”公眾號上。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問卷的受訪人中,由於受訪經歷的特殊性,有6位也是經過熟人介紹填寫問卷,並因為熟人的關係願意開口與我們講述自己的創傷經歷。 另外有1名受訪人來自反家暴科普活動,2名來自個人關係由訪談/寫作者得知其家暴事實後主動聯繫接觸。 6名家庭暴力相關專業人士都由訪談者通過私人關係主動接觸進行了訪談。

最終,本冊《我們的故事》包含了18個親歷者的故事和1份寫作者的自述,以及與6 位專業人士的訪談對話。 個人經歷部分,我們嘗試包括各種不同的身份——經濟收入水準、受教育程度、民族文化傳統、身心殘障情況、性取向、性別認同、施暴者性別; 施暴者與受暴者的不同關係——父母子女、親密伴侶、已婚伴侶其它親屬關係; 不同家庭暴力形式——肢體暴力、言語暴力、精神暴力、冷暴力、性暴力、經濟暴力、暴力環境等等。 在專業人士訪談部分,有律師、心理諮詢師、前員警-現法律工作者、反性別暴力專業人士、男性反家暴學者以及反家暴志願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專業知識。 由於個人能力及時間的限制,並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到所有的家庭暴力形式和身份、文化背景的交叉作用,比如我們與平權沒能訪談到身體殘障在家庭暴力中有很大影響的案例,沒有訪談到男性受暴者,也沒能訪談到施暴者。

以往的兩冊《我們的故事》都對親歷者的故事進行了簡單的分類以便於閱讀,因為受訪者經歷的複雜性,本冊並未進行分類,只在排序的時候將類似關係間發生的家庭暴力故事排在了一起。

家庭暴力是性別暴力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它的根源是不平等的父權體制。 剛剛離世的女權主義理論家、活動家貝爾·胡克斯在其著作《激情的政治》中將家庭暴力稱作父權制暴力,認為它的根基建立在“更強有力的個人可以通過強力強迫他人服從...... 的信仰上“。 我認為這個總結非常切中要害,並且更容易讓我們意識到家庭暴力的受暴者不只是妻子,還有未成年的孩子,還可能有丈夫,同/異性伴侶,家庭中的任何其TA成員,它的邏輯是用暴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它帶來的傷害是巨大且不可逆轉的。

由於我們與平權的人力、時間的限制,以及不時出現及變化的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本冊《我們的故事》只能呈現一小部分人的家暴故事、感受和觀點。 我相信這些故事總能在你心中喚起一些並不美好的記憶,或者憤怒、悲傷,或者引起你的共情和反思,但我更希望是一種力量。 希望這種力量可以讓你更好地抵抗暴力,面對這個世界,或許甚至可以改變它。



點擊下載


我們的 目錄


前 言


我們的 聲音

“記仇”

“他從來沒動過手,直到那一次”

“不管他再怎麼打我,他都還是我爸爸”

“重建自我的力量要從哪裡來呢”

“媽媽讓我失去了自信”

“我覺得父母的行為不能算是暴力,應該是一種控制吧”

“在那樣的環境下我的命運註定是悲慘的,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從沒把家庭內部發生的性侵害當成家庭暴力”

“他根本就不尊重女性,但他才是我們關係中的那個女權主義者”


專業人士的 聲音

逐條解析《反家暴法》

家庭暴力的心理影響

我不明白那些女性為什麼不離開那些配不上她們的男人

普通人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參與到反家暴工作中來

男性應該更多參與到反家暴工作中來

我更想要做針對受害者的個案援助和服務


後記

感謝


84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